第一百一十二章 事物的规律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架

六天后,新的县令到任了。

新县令就来自邻县,名叫刘郢,年龄四十。

他来邤县之前就已经听说了邤县的改粮为草。薛元诏做的这件事情已经声名在外了。

跟薛元诏一见面,刘郢就主动问起了改粮为草:“司马为何要在邤县本地种植草料呢?”

“这也是不得已之举。”薛元诏倒是说得实在:“太仆寺最大的马监就在邤县,养了七千匹马,料草耗费巨大。之前马监都是从外地购入草料,加上长途运输的费用,开销甚巨,不堪重负。如果直接在邤县本地购料,开销能省十之一二,可以减掉不少的负担。”

刘郢:“但是草料的价格远远低于粮食的价格,百姓怎么就愿意改种草料呢?”

薛元诏耐心解释:“这其实就是如何算账的问题。百姓种植粮食,一亩地一年可以产粮二百斤,按照六文一斤的市价,收益就是一千二百文。种植草料,一亩地一年收割六次,可收草料七百斤,按照一文一斤的市价,收益就是七百文。但马监是按照二文一斤的价格收购百姓的草料,百姓的收益就是一千四百文,比种粮食还多出了两百文。百姓自然乐意。马监按照每亩一千四百文的价格收购,花费仍然低于从外地购买。所以在邤县本地种植草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。”

刘郢:“原来如此。明白了。”

薛元诏:“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,尽管种植草料的账算得很明白,但百姓仍是犹豫的,只有一户人试种。等这户人成功了以后,众人才逐渐加入进来。”

刘郢:“原来如此。”

薛元诏:“期间还出现过盗割的现象,我们让所有种户交换收割草料才解决了这个问题。”

刘郢:“原来如此。”

薛元诏:“这其中还是经历了许多曲折甘苦。前后一共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才把这件事情做成。”

刘郢:“属实不易。”

薛元诏:“今日局面,的确来之不易。种植草料,既利于马监,又利于百姓,难得算是双赢之举。”

刘郢:“确实。”

薛元诏:“只是现在我要调任了,有些放心不下。”

刘郢:“司马担心什么?”

薛元诏:“我怕调任之后,如此良局,不被维系。”

刘郢:“司马,既然这是对马监对百姓都有利的好事,我想不会有人故意来破坏它。”

薛元诏:“那就好。”

刘郢:“司马真是一心在公啊。”

薛元诏:“我也是为了马监。”

刘郢:“?”

薛元诏:“马政,国之大事。马监为国养马,县令署自当尽力支助,责无旁贷。料草是马监所必需,我自当费心劳力。”

刘郢:“是啊。”

薛元诏试出了刘郢的态度,道出正题:“县令,元诏有个不情之请。”

刘郢见状若惊:“司马言重了!有事尽可吩咐。”

薛元诏:“我想请县令在邤县任上,继续维系如此良局。马监如有难,尽力支助。”

刘郢向他保证:“司马放心!这本就是我的职责!”

“如此就谢县令了。”薛元诏拱手作揖。

陈郢立即回礼。

事情吩咐、交代完了,薛元诏赴州上就任司马。

……

一年零四个月后。

武兴二十三年。

八月初五。

冉州司马薛元诏又在冉州接到了吏部的命令:任冉州刺史。

薛元诏不用想都知道,这是太子殿下又给他升官了。

二十九岁这年,他成了正四品的刺史,一州之主官。

只是他却高兴不起来。因为昨日的一件事情。

……

头一日。

刘湶到了州上,见到了薛元诏。

“诏哥!”刘湶的脸色与往日不一样。

薛元诏一眼察觉出了异样:“出什么事情了吗?”

刘湶:“草料出问题了!”

“什么?!”

刘湶:“百姓不愿意种植草料了!”

“什么?!”

刘湶:“那些种户打算把今年的料收完,明年就不种了!”

薛元诏:“为什么?!”

刘湶:“现在种草料比种粮食亏了!”

薛元诏:“为什么?!”

刘湶:“粮食涨价了!”

薛元诏:“涨价了?”

刘湶:“对。粮食涨价了。百姓现在种植草料的收益,已经抵不到种粮食的收益了。”

薛元诏:“粮食为什么涨了这么多?”

刘湶:“邤县有十分之一的百姓种上了草料,这也等于是少了十分之一的人种植粮食。粮食少产了十分之一,吃粮的人又不变,粮价必然上涨!之前刚开始大规模种植草料的时候,这些种户家里都有余粮,无需到市面上买粮,市面上的粮食不缺,价格也就不变。但是到后面,这些种户只能全部在市面上买粮吃。他们不产粮,只买粮,市面上的粮食越发紧俏,价格就开始上涨。去年底涨到了七文一斤,到今年四月就涨到了八文一斤。这样一算,一亩地年产两百斤粮食,收益就是一千六百文了。但是现在种草料的收益还是一千四百文|天才一秒记住 言情小说 s23us.c o m,到市面上都买不够两百斤粮食!两相对比,现在种草料就是一个‘亏’字。百姓自然不愿意再种了。”

薛元诏听了,恍然大悟:“是啊,还有这么一个问题。之前怎么就没有意识到呢?!种粮食的人少了,粮价必然上涨啊!粮价一涨,种料草的收益就比不上了!”

当真是:历经困难,以为事成,困难又至。

薛元诏:“这些种户已经明确说了不种了吗?”

刘湶:“上个月卖了第三茬料草,就有人说了,再这样下去,明年就不种草料了。”

薛元诏眉头紧锁。

刘湶:“当然了,如果马监能够提高料草的收价,超过种粮食的收益,大家还是愿意继续种植。如果还是现在二文一斤的收价,怕是到了明年,就真的没有一个人种植草料了。”

薛元诏:“如果让马监提高收价,每亩给一千六百文,这才跟种粮食的收益持平。种植料草一年要收六次,劳累更甚,如果收益只是跟种粮食持平,不会有人愿意。但如果马监再提高收价,一亩给一千七、八,就超过了从外地购料的花费,马监也不会同意。这样也失去了在本地购买草料的意义。”

刘湶:“是啊。这是两难。”

薛元诏:“马监现在是什么态度?愿意提价吗?”

刘湶反问道:“诏哥,如你所说,只有把收价提到一千七、八,才有人愿意继续种植料草。但是马监又怎么可能把收价提到一千七、八呢?他们能有什么态度呢?”

薛元诏:“那你想其他办法没有?”

刘湶叹气道:“诏哥,如果能想到其他办法,我也不会过来烦扰你了。”

薛元诏:“刘郢呢?他怎么考虑的。”

刘郢:“他没有任何办法。甚至放由不管。他觉得,料草不种就不种,大不了又是回到从前而已。”

薛元诏:“他是这么想的??!!”

刘湶:“是。”

薛元诏:“这个刘郢!我之前的话是白说了吗?!”

刘湶:“改粮为草又不是他推行的,他不在意,也能理解。”

薛元诏:“你先回邤县吧。我来想想办法。”

“好。”

……

因为头一日见了刘湶,接到吏部刺史任命的薛元诏,高兴不起来。

以为料草的事情已经走上了正轨,哪想才离开邤县一年,又出现了新的问题。

这件事难道真的无法做成么?!

……

薛元诏过了几天睡不着觉的日子。一点不像个才升了职的人。

但他又平静了一些。仔细想来,现在出现的问题,其实是个必然。它是原本就存在的。是自己疏忽了,或是短视了,没有考虑到。

粮食的产出变少了,价格必定上升,怎么可能还维持在六文一斤呢?

这是规律。是自己忽视了这个规律。

现在看来,当初以为的成功,是自以为是,是忽视了客观规律的“成功”。

如今的“失败”,只不过是顺应客观的规律。

他的脑海里突然闪现出一个念头:

有没有可能,马监从外地购买料草,本就是规律?

这才是事情的原本?

自己想寻找一个两全其美,其实是在破坏规律?

万事万物,都有原本的规律。

sdldwx/xs/88719022/19191807.html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架

本站推荐
反清:从金田起义开始
无敌升级王
寒门状元
花豹突击队
明廷
浴血逃兵
我要做门阀
帝国猛将
速度-
速度+
音量-
音量+
男声
女声
逍遥
软萌
开始播放